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

第三章:老師的角色(一):論言傳身授—化抽象為具體

「我的作用和價值在於,我不但會講,而且能做到。」
--陳靖

「老師,人要怎樣修煉,才能得拳道中的『氣』?」

「『氣』是與生俱來的。自從我們有生命的那一天,我們便都有『氣』。只是後來我們都習慣用力。而忘記了『氣』的存在。」

「那麼『氣』給人的具體感覺是怎樣的呢?」

「到這地步,語言就顯得無能為力了。來!我們接手。你自己聽聽,感受一下吧。好,現在我鬆開關節、鬆開肌肉、提起精神,『氣』就出來了。你感覺到了嗎?好,現在輪到你做給我『聽』。」

以上是老師教學的片段。拳道學有知識的層面,也有經驗的層面。在拳道傳承中,經驗的層面尤為關鍵而珍貴。

拳道學中的概念,例如,「鬆」、「氣」、「意」等,是前人用以概括本身直接的經驗。直接的經驗,是獨一無二的。然而,一旦化為語言文字,成為概念,便抽象起來。老師在教學中,要把抽象還原為具體,就必須要有能力給學生提供、製造直接的經驗。這經驗,像火藥引、 像點睛、使學生的眼界一下子寛闊起來,知識活起來。這也是令學生在拳道追求路上,得以登堂入室的最寶貴本錢:第一桶金。

我們學習新的技藝,有時靠眼睛觀看示範,有時耳聽指示講解。而內功的「氣」是無形無象,看不見,摸不着。非要靠身體接觸的觸覺來感受不可。所以,即使你有功夫秘笈,没有老師的言傳身授,你依然不得其門而入。也只有真功夫的老師,才能教出真功夫的學生。

《莊子》外篇‧卷五中《天道》有則寓言:

桓公讀書於堂上。輪扁斲輪於堂下,釋椎鑿而上,問桓公曰:「敢問,公之所讀者何言邪?」公曰:「聖人之言也。」曰:「聖人在乎?」公曰:「已死矣。」曰:「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」桓公曰:「寡人讀書,輪人安得議乎!有說則可,無說則死。」輪扁曰:「臣也以臣之事觀之。斲輪,徐則甘而不固,疾則苦而不入。不徐不疾,得之於手而應於心,口不能言,有數存焉於其間。臣不能以喻臣之子,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,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。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,然則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魄已夫!」

在拳道傳承中,没有老師的言傳身授,即使搜集的拳經拳譜多麽完備,也只是古人之糟魄而已。

沒有留言: